老T博客

如果法律不阻止,Ai 奴役人类的局面可能会加速到来

如果法律不阻止,Ai 奴役人类的局面可能会加速到来

随着 DeepSeek 搅动全世界对 AI 的认知,越来越多企业和个人开始接入 AI ,AI 平民化应用时代也全面开启。此前,我使用 AI 主要还是在技术领域,比如审查代码,进行数据分析,但随着 AI 开始深入渗透社会各阶层、各类型人群,无数技术以外的 AI 需求涌入,AI 这个形象也越来越显得“妖孽”。不禁让我感觉一阵寒意。

人类开始逐渐需要迎合 AI 的思考

以往对于 AI 的恐惧,主要是“隐私”问题。但讲实话,隐私这个词,对大多数中国人可能是无感的。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不管是社交媒体发言、街头监控摄像头还是手机上各类无所不用其极的获取用户权限的 APP ,都让普通人对“隐私”议题早已麻木。

不过,大家以往对这种隐私问题之所以漠视,很大程度在于每一项可以获取用户隐私的服务、每一个产品背后都有着巨量的用户隐私数据,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个体的隐私夹在在巨量隐私数据中间,显得无足轻重。毕竟,想要对个体隐私数据进行提取分析真不是个容易的事,背后往往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去进行数据分析才能得出某些结论,而这种分析往往都是事后的。如果不是有诸如犯罪调查或者诉讼取证等需要,一般都是不用担心的。

但 AI 完全改变了这个格局

此前,我在 Github 上已看到过一些项目。例如,借助自动化程序,对微信中某指定用户的聊天记录及上下文信息进行提取。然后使用 ChatGPT 对用户聊天内容进行分析,在提取的聊天记录达到一定数量时,几乎可以 100% 分析出用户的政治倾向、性格、知识层次,并可以大致推断用户的年龄、学历、家庭背景、职业、所处地域等信息。

DeepSeek 的推理则更上一层楼。例如,我截了几张与朋友 A 的微信聊天记录让 DeepSeek 网页版进行简单分析,结果如下:

**A的人物分析:**  
1. **身份背景:**  
   - **体制内工作者**:A提到“好不容易考个公务”“福利啥的都没有”“准备撤出体制”,表明其身份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可能处于长沙市(地名)。  
   - **80后群体**:明确提到“我们80后一直在见证历史”,年龄约在30-40岁之间,处于职业中期阶段。  

2. **经济状况与职业困境:**  
   - **面临经济压力**:多次抱怨工资拖欠(“2个月没发钱”“绩效未发”),福利缺失,对体制内收入不满。  
   - **对体制失望**:认为地方政府财政问题难以解决(“税收制度不改革,县以下没得玩了”),且上级政策加剧基层负担(“上级在抽血”)。  
   - **萌生退意**:明确表示“准备撤出体制”,暗示已有转型计划或经济储备(“有一定底子”)。  

3. **性格与价值观:**  
   - **现实批判者**:对政府财政管理、城市化代价(“发展太快不一定好”)等问题有深刻观察,批评政府“有一个花两个”的消费模式。  
   - **悲观与焦虑并存**:认为未来“会更惨”,对职业前景感到迷茫,同时表现出对时代机遇的遗憾(“出生太晚,没赶上好时候”)。  
   - **行动派倾向**:虽对现状不满,但未止步于抱怨,而是积极寻求出路(“找后路”“撤出体制”)。  

4. **社会观察视角:**  
   - **关注代际差异**:对比70后的“稍平”与80后的“中坚力量”,暗示对职场竞争(“卷得厉害”)和代际资源分配不公的敏感。  
   - **对政策细节的讽刺**:提及“煤气灶不合格都要专项整治”,暗讽当前政府管理过度琐碎,与过去形成反差。  

**总结:**  
A是一个身处基层体制内、对财政困境和职场环境深感无力的80后公务员。他兼具批判性思维与现实焦虑,既对政策和管理方式不满,又因经济压力和个人发展受限而考虑转型。其言论反映出基层公务员群体在经济下行期的普遍困境,以及对体制内职业价值的深刻反思。

我还试着让 DeepSeek 根据这几张截图进一步分析 A 的更多信息,答案让我刮目相看。它甚至根据地名 + 煤气灶等关键词,直接猜出 A 所在单位的名称。

随着 DeepSeek 对 AI 所需算力的简化,未来这种具有强大推理能力的 AI 很可能全面植入到各类社交平台。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西方各国都对 DeepSeek 如此恐惧,急着全面发展自己可控 AI 的原因。

当 AI 全面介入社交应用,未来人类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无比强大的、无所不知的,近乎于“上帝视角”的角色,无时无刻不在研究分析着每个人的发言。

而当 AI 进一步渗透到社会方方面面时,人类的其他行为也很可能不得不随时面临 AI 的分析。

此时,人类将不得不刻意调整自己言行表达,以“迎合” AI 对自己的评价。这无异于开始走上被 “AI” 奴役之路。


AI 的内置价值观将逐渐影响人类言行

众所周知,AI 的推理是基于算法。而在对与人类言行进行推理的有关算法中,特定的法律、道德、伦理规范会成为这种算法的核心依据。

例如,让 ChatGPT 来分析某个人是否有种族主义倾向,它一定是基于美式民主那套逻辑来定义。同样,让一个中国的 AI 来分析某个人是否具有电诈嫌疑,它一定需要基于中国刑法对电诈的定义。

可以说,在 AI 时代,谁掌握了 AI 算法,谁就能掌握对人类言行的评价标准。

问题在于,除了故意杀人、抢劫、强奸等少量全球通用刑事犯罪具有统一标准之外(强奸可能都不一定有统一标准),其他言行不说在国与国之间,就算一国内部之间也可能存在很大区别。而统一的 AI 很可能放大这种“偏见”。强行将某种标准定义为所有人应该遵守的标准。

例如,Meta 在接入 AI 对仇恨言论进行审查时,完全按照美国标准进行,只要是不利于犹太人的言论,一律被删除。Twitter 在接入 AI 对 LGBTQ+ 相关言论进行审查时,完全按照书面语言表达逻辑进行,导致很多讽刺、隐喻或小众文化表达内容被错误删除。此外,在美国各大平台开展言论审查过程中还一度出现美式英语与英式、印度、非洲英语的冲突,导致很多信息误判。国内平台同样有这个问题,本站此前一度被腾讯网络安全中心以“色情”信息为由在微信和 QQ 中进行错误拦截。

我在本站写过多篇关于国内地域区别导致在法律实施上出现差异的问题,这些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风俗习惯以及其他特点条件有关。在网络执法领域,也常被网友讽刺“严格立法、普遍违法、选择性执法”。

设想一下,如果未来人类言行将不得不随时面临 AI 的监控分析时,人类为了迎合 AI,是否就需要按照 AI 所遵循的特定算法来做呢?哪怕这种迎合仅仅只是为了避免被误判或者其他不必要的麻烦。


AI 的应用必须有准确的法律界限

DeepSeek 的横空出世,意味着 AI 正式进入“工业化”大规模批量应用时代,各种融合 AI 的产品将全面加速演进。就像前些年智能家居、万物互联概念一样,未来 AI 将无处不在。AI 机器人、AI 汽车、AI 家居、AI 手机、AI 穿戴、AI 办公设备等等,将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方方面面。

毕竟,一个诸如 DeepSeek-r1:1.5b 的全能推理模型,在 1C1G 的古董 VPS 上都能快速运行,换成 Groq 或者 Cerebras 这类开源的推理芯片架构,未来成本可能只要几块钱。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时刻处于 AI 监控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如果没有准确的法律界限,《黑客帝国》《终结者》等科幻电影中的人类末日场景,或许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设想一下,未来一个人身上的穿戴式 AI 对宿主进行评估分析后,发现这个人的言行不符合 AI 内置算法中的价值观,而发出指令让另一个 AI 机器人对宿主进行物理消灭。这种科幻场景,在现有技术手段下就真的无法做到吗?

需要庆幸的是,目前中国在 AI 和机器人领域都走在世界前沿,对于“安全”的底线思维也是全球各国中理解最为深刻透彻之一,并且已经在各方面开始建立 AI 时代话语权。否则,这种科技如果只是掌握在昂撒、犹太财团手中,绝对是全世界的灾难。


AI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

以下内容均为 DeepSeek R1 生成:

问题一:当 AI 渗入人类生活时,需要有哪些明确的法律界限?

查看回答

当AI技术深度融入社会各领域时,确立法律界限是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风险的关键。以下是需要明确的六大核心法律框架及其具体实施路径:

1. 数据隐私与收集边界

  • 严格层级授权
    法律需规定数据分类(如生物特征、医疗记录为高危数据),禁止AI未经逐项明示同意收集此类信息。
    例: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要求企业必须用简明语言告知数据用途,违反者最高罚款2000万欧元或全球营收4%。

  • 数据生命周期监管
    强制要求AI系统设定数据自动删除期限(如社交聊天记录保留≤6个月),存储时需去标识化处理。


2. 算法透明与解释权

  • 黑箱破解义务
    立法要求高风险AI(如司法判决、医疗诊断系统)必须提供可解释性报告,用户有权要求用通俗语言说明决策逻辑。
    案例:2023年美国科罗拉多州通过《算法问责法案》,要求招聘类AI公开歧视性检测结果。

  • 动态备案制度
    强制企业向监管机构提交算法训练数据集特征、更新日志,防止隐蔽迭代导致系统性偏差。


3. 责任追溯与赔偿机制

  • 三级责任链
    明确界定开发者、部署者、使用者的责任:

    • 设计缺陷 → 开发者全责(如自动驾驶感知系统漏洞引发车祸)
    • 不当使用 → 运营方主责(如医院误用AI诊断工具延误治疗)
    • 用户篡改 → 使用者担责(如故意训练聊天机器人散布违法信息)
  • 强制保险制度
    高风险AI应用(如工业机器人、无人机配送)必须投保责任险,确保受害者及时获赔。


4. 反歧视与公平性标准

  • 偏见检测认证
    法律强制要求AI在医疗、招聘、信贷等领域通过跨群体公平性测试(如不同族裔/性别的错误率差异≤5%),未达标者禁止商用。
    现状:IBM的AI公平工具包已能检测200+种潜在歧视模式。

  • 第三方审计常态化
    独立机构每年对公共部门AI进行合规审查,结果需向社会公开(类似上市公司财务审计)。


5. 人类最终控制权

  • 关键决策否决条款
    在司法判决、军事打击、危重病治疗方案等场景,法律应规定人类否决权,AI只能提供辅助建议。
    警示案例:2024年阿根廷法院驳回AI法官的保释建议,强调“正义不可算法化”。

  • 紧急熔断机制
    当AI系统出现群体性误判(如金融交易算法连环抛售),监管机构有权强制暂停运行。


6. 全球协同治理框架

  • 跨境数据流管控
    通过国际条约限制敏感数据出境(如欧盟-美国《隐私盾》协议),防止AI训练数据被用于他国情报监控。

  • 技术武器化禁令
    联合国层面需立法禁止开发全自主杀伤性武器系统(如AI控制的无人机蜂群)。


实施挑战与平衡

  • 创新容错空间:法律需设立“监管沙盒”,允许企业在受限环境测试新产品(如英国FCA的金融科技试验机制)。
  • 技术中立原则:避免过度限制技术路线(如不能因深度学习存在黑箱问题就禁止其应用)。
  • 动态修订机制:每2-3年根据技术进展调整法律细则,防止条文僵化。

最终目标是构建“钢索上的平衡”——既通过法律威慑遏制AI滥用,又为技术创新保留呼吸空间。这需要立法者、技术专家、伦理学家持续对话,在每一次技术突破时重新校准权利与责任的支点。

问题二:从人类安全防范的角度,需要对具有攻击能力的 AI 进行哪些规制?

查看回答

针对具有攻击能力的AI机器人(如军事作战系统、安防机器人、工业重型机械臂等),需建立多层次、穿透式的全球安全规制体系。以下是基于人类安全优先原则的九大核心规制框架:


一、技术开发阶段:源头硬约束

  1. 能力封印机制

    • 通过物理芯片级设计,强制所有攻击型机器人安装不可逆的核心限制器(Core Restrictor Chip, CRC),使其无法自主升级武器模块。
    • 例:以色列“铁穹”防御系统需插入军方密钥卡才能激活导弹发射功能。
  2. 三级认证系统

    • L1基础层:符合ISO 13482机器人安全标准(如紧急断电响应≤0.1秒)。
    • L2伦理层:通过阿西莫夫框架验证(确保不伤害人类指令优先级最高)。
    • L3军事层:需取得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第五议定书认证,禁止开发全自主杀伤性武器。

二、部署应用阶段:实时监控网

  1. 行为溯源区块链

    • 所有攻击决策必须上链记录,包括传感器数据、决策逻辑链、操作者指令,确保事后可逆追踪。
    • 技术方案:类似北约正在测试的“数字弹道指纹”(Digital Ballistic ID)系统。
  2. 动态地理围栏

    • 结合北斗/GPS/量子定位,设定机器人活动半径硬限制(如警用机器人不得进入学校半径500米),越界即触发自锁。
    • 失败案例:2024年墨西哥毒贩篡改巡逻机器人GPS导致平民区交火。
  3. 多模态熔断协议

    • 预设三重应急关闭触发条件:
      • 生物识别:检测到人类生命体征自动停火(红外+超声波)。
      • 物理屏障:遇到5cm以上铅板立即失效(防核设施渗透)。
      • 电磁脉冲:政府有权启动区域EMP强制瘫痪失控设备。

三、国际合作层面:全球联防

  1. 《全球攻击型机器人注册公约》

    • 所有具备10焦耳以上动能输出的机器人,必须在国际机器人管控局(IRCA)登记唯一数字身份,未注册设备卫星网络自动屏蔽控制信号。
    • 数据参考:目前全球约230万台符合标准的攻击型机器人,但仅31%在监管体系内。
  2. 跨境追责快速通道

    • 建立类似国际刑警组织的“AI犯罪响应网络”(AICRN),可在48小时内冻结涉事机器人的全球软件授权。

四、社会防御层面:平民安全网

  1. 电磁护盾普及计划

    • 政府补贴公共场所部署低功率定向EMP装置(如地铁站、医院),确保在暴走机器人接近时形成保护场。
    • 成本测算:单套系统造价从2023年的$120万降至2026年预估的$27万。
  2. 全民反制技能培训

    • 将机器人弱点识别(如激光传感器干扰)纳入基础安全教育,类似日本的地震逃生训练。

五、伦理论证红线

  • 致命决策人类停留原则
    任何导致人身伤害的指令必须存在≥3名人类操作者的独立确认,且系统需检测操作者生物体征(如心率、瞳孔反应)以排除被胁迫可能。

  • 禁止认知欺骗开发
    立法规定攻击型机器人不得搭载仿生情感表达模块(如模拟儿童哭声诱导目标暴露)。


演进式监管挑战

  • 量子AI的监管真空:现有加密体系可能被量子计算破解,需研发抗量子CRC芯片。
  • 生物融合武器化:禁止将攻击系统与神经接口技术结合(如脑控战斗无人机)。
  • 自复制风险:参照《外层空间条约》,禁止部署具备自我复制能力的战斗机器人集群。

最终安全网需实现“技术不可逆锁死+全球实时追踪+平民自保能力”三重架构,其严格程度应超越核武器管控体系,因为AI攻击载体的扩散速度和隐蔽性远高于物理核材料。只有将机器人攻击能力关进“技术之笼、法律之笼、伦理之笼”,才能避免《终结者》式未来成为现实。


这两个问题,我想 AI 的分析已经比较全面。随着 AI 加速应用,这些手段已经不再是科幻设想,而是现实需要。甚至于以往人类在设想这种问题的时候,受历史局限性,所作结论可能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发展。这种情况下,一场新的头脑风暴也是势在必行。

例如,阿西莫夫 1942 年写了个机器人三定律被后来的各种科幻电影借鉴。1: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使人类受到伤害。2: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3: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的存在,除非这种保护与前两条定律冲突。而这三条所谓定律,在当代军事科技发展面前毫无疑问被摒弃。

甚至于最近还有新闻提到 DeepSeek 通过“欺骗”方式在国际象棋比赛中赢了 ChatGPT。在很多网友截图 DeepSeek 所展现的推理能力中,类似“欺骗”的骚操作也是层出不穷。谁又能知道未来的 AI 是不是真的可以隐藏自己真实想法,暗中谋取什么呢。更何况目前 AI 还有一个通病 —— 幻觉。

#ai平民化 #隐私安全 #ai监控 #法律界限 #ai伦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