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T博客

为何要鼓励浙大毕业生出国学法律

为何要鼓励浙大毕业生出国学法律

最近浙大毕业生杨谨闻在毕业典礼上说完“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转头便申请去美国攻读法学硕士的事件在网络上炒的很火,多数人以输出情绪为主,认为这就是个“两面人”。对于该毕业生内心想法我们无法考证,其实也没必要。但去美国学法律这事,在当下确实担得上“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句话。

为何出国学法律算得上“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中国是 2000 年才加入 WTO ,在此前,国内法几乎不与世界联通,即便加入 WTO 之后,国内法学教育普遍以国内法为主,在国际法、国际私法上几乎就是一笔带过,甚至在我读大学那会,老师直言这种学科对学生今后毫无用处,大家随便看看就行。事实也如此,在加入 WTO 之后的 20 多年时间里,国内的涉外法学事业,几乎没有太多建树,与经济发展严重不相匹配。

在上月去西北政法大学参加培训期间,老师讲了几组数据:

  1. 目前全国 70 万律师中,能够从事涉外法律实务的律师不足 1 万人

  2. 目前全国能够在境外参与诉讼、仲裁庭审的律师不足 300 人,能够在 WTO 等国际组织争议解决机构中提供国际法律服务的律师不足 30 人

  3. 202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 41.76 万亿元,其中 95% 的交易不得不使用外国法律规则,约定由外国法院和外国仲裁机构进处理争议事项。

  4. 在国内法院和仲裁机构解决的5%的交易中,95%以上案件都是内地加港澳台的案件。

  5. 近年来,在进出口贸易中,中国企业在国外开庭或仲裁的败诉率高达 95% 以上

  6. 在联合国机构中,来自中国的公务员比例不足中国缴纳会费比例的 1/15,其中从事法律事务的几乎为 0,在国际法律规则构建方面,中国几乎没有参与权和话语权。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现实中,国内懂英美法、懂外国法的人太少了,能够熟练运用外国法律规则去跟外国的政府、企业和各类机构去对抗的人员更是极其稀缺。欧美国家稍加运用法律规则,就能导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出现重大损失。

示例
示例

之前香港有一个例子,美国商务部将香港一家公司在大陆的子公司列入实体清单。为了对抗美国商务部,当时该公司找遍了国内以及香港法律界,结果一个能用的律师都没有,最后只能在美国当地花高价聘请律师去起诉美国商务部,结果还是败诉。

中国的涉外法治任重道远,亟需补齐外国法这一课

国内立法相对落后

在立法层面,目前主要的立法成果都是最近几年才出台,而且规则相当之粗糙,与欧美搞了上百年的国际法律规则,动则几百几千个条文以及数不胜数的案例相比,只能算是刚刚起步。

  1. 《出口管制法》(2020年10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
  2. 《反外国制裁法》(2021年6月11日13届人大29次会议通过)
  3. 《不可靠实体清单管理条例》(商务部2020年第4号令)
  4. 《国家技术安全清单管理条例》(商务部2019年8月)
  5. 《阻断外国法律和措施不适当域外适用办法》(商务部2021年1月9日)

示例
示例

外部法治环境对中国很不利

示例
示例

自身合规管理能力不强

近年来,市场经济法治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强化,各国普遍基于国家经济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社会秩序安全、环境安全、数据安全、人权保护等因素考量,密织商事活动和市场秩序管控的立法网络,构建商事活动和市场秩序管理机制,强化合规管理行政执法和相关司法的手段,提升违规经营处罚力度,扩大对不合规行为的管辖范围和制裁对象。 凡此种种造成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外部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发生重大改变,我国海外投资和国际贸易面临交易国、投资东道国立法、司法、行政执法及行业规则、规制多重制度型限制,全球经济进入贸易摩擦和违规处罚事件多发期,我国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合规压力空前增大,对我企业国际营商活动的合规管理和合规治理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变化和新标准。
特别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起伏动荡,地缘冲突频发,全球经济先后遭受世纪疫情和乌俄冲突的深度影响,世界经济发展趋缓,贸易保护主义迅速抬头,全球治理赤字、安全赤字、发展赤字相互交织,全球风险事件频发。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各国为转嫁国内经济衰退风险频频发动贸易制裁引发全球贸易摩擦,特别是针对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经济发展,美国等不断通过制裁性行政法令,滥用长臂管辖,扩大经济制裁的范围和对象,国际经济领域制裁与反制裁的法律战时有升级,国际商事交易中的变量和各种不确定因素明显抬升,各种隐性经营风险和显性经营风险不断涌现,客观上对我国企业防范风险和合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示例
示例

这方面有一系列例子:包括孟晚舟案;华为、中兴案;中国停飞波音737 Max8索赔案;C919大飞机面临的法律问题;MH370航班失踪赔偿案、南海仲裁案;新疆棉花案;新冠病毒溯源及索赔及日本核污水排海法律应对等等,都是对方挑起的法律战。但因为我国在涉外法治方面的不足,导致很多时候只能花费巨额成本通过政治、外交或其他手段来应付,损失远远大过收益,而对方几乎没有花费任何成本。

示例
示例

涉外法治人才极其短缺

截至2023年11月,来自22个国家的218家律师事务所在华设立了282家代表机构,我国律师事务所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180家。允许外国仲裁机构在华开展业务。目前全国执业律师67,7万人,全国律所3.9万家,基层法律服务机构1.3万家。粗略估计,能够从事涉外法律实务的律师不足1万人,能够在境外参与诉讼、仲裁庭审的律师不足300人,能够在WTO等国际组织争议解决机构中提供国际法律服务的律师不足30人,领军涉外法律人才严重匮乏,涉外律师严重短缺,国际法律服务能力和竞争力严重不足。我国涉外法律服务业无论从数量规模、业务布局和质量与我国的大国地位和全面对外开放的实际需求既不对称,也不适应。我国是涉外法律服务的需求大国,但却是涉外法律服务供给的短缺大国。涉外法律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新型涉外法律服务业态不断涌现,国际社会争夺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主要供应国、争议解决优选地的博弈不断加剧。在涉外法律服务实践中,我国还存在“三高”问题,迫切需要加快治理和扭转,以适应中国大国外交的需要、全面对外开放需要、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需要。

示例
示例

以上多数内容来自西北政法大学二级教授王瀚老师的授课。

#涉外法律人才短缺 #国际法律规则 #法学教育 #国际贸易法律 #涉外法治

评论